最主要是西方國家看到教育孩子的時機要趁早,所以鼓勵家長在家中自己帶孩子,由政府補貼母親沒有去上班少賺的零用錢,更鼓勵父母假期帶著孩子一起外出,一起體驗 生活。他們很少說孩子只要念書就好,別的不要管,因為只有從看到別人怎么做事情,才有模仿的對象,才能由經驗中體驗出道理來。但是因為人的生命有限,我們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外面無限的東西,所以歐洲國家鼓勵閱讀,將前人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在于,它都是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故事不是事實,但是它是真實,孩子從真實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為,而這行為是父母、老師、 社會所允許的。故事的好處是它不說教,而是從細膩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共鳴,使故事主人翁的行為變成孩子模仿的榜樣。又因為孩子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同樣的故事,這故事所要傳達的意義便深植孩子心中,達到了教化的目的。 有一位媽媽說,她常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看到某個故事書中人物的影子。電視劇“楚留香”流行時,一個幼稚園五歲的孩子跟他的母親揮手再見,嘴里說出來的是:“后會有期”。人格就是從這些周遭刺激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 事實上,父母都知道在現在的社會,人際關系及做事的 態度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會交到好的朋友,有敬業的態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 從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不論是什么時代,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都不曾改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交到好的朋友在事業上才有幫手,但是有好的態度才會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態度其實是人際關系的根本,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直、諒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只有多聞才是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