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已經11個月了,可以讓他先看看測試1歲寶寶的智商書。” 在鄭州新華書店里,一位年輕爸爸拿著一本有測試孩子比較數字大小和念兒歌的《1歲寶寶智力測試》如是說。 他提的書籃中,還躺著幾本同一類型的幼兒智力**書籍。 通常剛滿1歲的孩子多半剛會開口說話,念兒歌肯定是不行的,但這位爸爸卻野心勃勃的認為這些有非常鮮艷圖片的IQ測試、培訓的幼教書,應該會吸引孩子的注意,他會先給孩子做測試后記下分數,再按照書本,讓兒子來學習語言、數學、邏輯、感受、運動、觀察、社交能力,然后再做這些測試看分數能否提高。 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父母對“早教”的觀念-就是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們在一歲以內開始認字,三歲以內開始學外語,3~6歲的孩子85%以上參加各種早教培訓班。 請給孩子“閑暇”,讓他咀嚼所學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入小學時,從學校帶回來一張表格要父母填寫,其中有一項要填孩子的“強項”,朋友想了很久,不知道填什么才好。 因為孩子說老師講的“強項”,就是別人不行我行的地方,可是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在早教班里學會了彈鋼琴、畫畫、語文、游泳、計算機、英文、唱歌、跳舞、下棋…… 所以,當大家都學得“一樣多”時,比的就不是那由學校和補習班教出來的“技藝”,而是“不一樣”的特質了。 而這些“不一樣”的特質是什么? 是人格特質、學識內涵、工作態度、邏輯思考、想象創造能力…… 希臘文中“學校”一詞之意是“閑暇”,因為希臘人認為,人只有在閑暇的時候,才會花時間去思考和學習。 我們做父母的需要留給孩子一定的“閑暇”時間來咀嚼他們每天所學的東西,并仔細觀察孩子不同的反應變化,才能幫助他們逐步培養更多能力。這是絲毫急不得的,只有你愿意花時間來等待,你才有可能看到他在慢慢累積中養成的好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