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冊時間
- 2012-7-20
- 閱讀權限
- 31
- 積分
- 2231
- 精華
- 0
    
- 寶寶生日
- 2009-08-15
|
爸媽在稱贊孩子時,要具體說出他值得被贊美的事實或行為,并提供孩子充分的機會學習做事,讓他體會建立能力后的成就感,這樣才能累積他對自己的信心。
贊美孩子,從不空洞地說「好棒!好棒!」,如果你想稱贊一個孩子,就一定要說出他值得被贊美的事實或行為。
具體贊美,才能激勵孩子
不符事實的贊美是虛假、是敷衍,孩子年紀雖小,也能分辨這中間的差別。有一個實驗是給四百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做一個簡單的測驗,做完之后,實驗者把成績告訴孩子,順便送上一句贊美。一半的孩子聽到的是「你很聰明」,另一半的孩子聽到的是「你很努力」。
然后,實驗者要求這批學生再做一個測驗,但是,這一次他們可以選擇:一個測驗是比剛剛那個難,但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另一個測驗則比較容易。結果,被稱贊「努力」的那一組學生,有90%選擇困難的測驗,而被稱贊「很聰明」的那一組,絕大部分選擇了容易的測驗。
其實這兩組唯一的差別只是贊美的話不同而已,沒想到被贊美為聰明的孩子就因此害怕萬一做不好,會變成「不聰明」,就去選擇容易的了。
-
被夸聰明,反而恐懼失敗
為了證實被夸聰明的孩子是恐懼失敗而不想學習,實驗者把一個八年級程度的測驗拿去給他們做,結果被夸努力的孩子很用心地解題目,做完都說他們喜歡這個挑戰,但是被夸聰明的孩子就很氣餒,他們把解不出來的題目視為失敗的象征,覺得自己沒有那么聰明。做完后,實驗者讓孩子選擇,他可以看比自己成績差的孩子的考卷,或是比自己成績好的孩子的考卷。結果被夸聰明的孩子幾乎全部要求看比自己成級差的考卷,而夸努力的那一組都對比自己考得好的考卷有興趣,他們想知道為什么別人會,他不會,想知道如何可以考得更好。
最后,實驗者再給這些孩子一個測驗,難度與第一次的測驗相似,結果,被夸努力的孩子進步了30%,而被夸聰明的孩子退步了20%。也就是說,雖然他們還是一樣的聰明,但是八年級考卷失敗的打擊使他們失去信心,使原來會做的也不會了。
認識自己的能力,信心跟著來
這個實驗結果令人震驚,更令人深思。瑞士哲學家Carl Hilty說:「人生的幸福不是來自很少的挫折或沒有挫折,而是迎戰挫折得到光彩的勝利。」只有打敗挫折,信心才建立得起來,才知道自己有能力在這社會上生存下去。過去,學校里的輔導手冊叫孩子早上起床對著鏡子大叫三聲「我最棒、我最好」,以為這樣就會有信心,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因為信心來自同儕對你長期的肯定:一個人必須真正認識自己的能力所在,才能對自己有信心。
找出孩子的困難,給他方法
很多父母愛說「哎呀,你不會,讓我來」或「你做太慢了,不如我自己來」,這種態度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有一個小廚師計劃中的孩子,削皮削到一半喊著:「我不想做了。」當時,實驗者沒有說「你做得好棒,再做一下」,而是走過去找出孩子不想做的原因。她發現孩子削刀拿的方式不對,所以削出來的秋葵不及別人的好看,就覺得沮喪而不想做了。她說「一個常被批評、比較的孩子,如果躲得掉,他們是寧可不要做」,所以她拿起削刀,握著他的手做兩次,又讓他自己做兩次,確定他可以了才放手。結果他削滿了一盆還問「還有沒有?我想再削」。
讓孩子自己贏得成就感
孩子要的不是空洞的贊美,他們要的是建立能力后的成就感。成就感不是禮物,是無法給的,只有借著一次次與大人一起做事來贏得這個「能干」的感覺,最后累積成他對自己的信心。所以不要隨便批評或貶低孩子,更不要剝奪他學習的機會,要常常把孩子帶在身邊,讓他跟你一起做事,從實作中自然而然建立起他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