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書,偶遇方柏林(南橋)的《呀,美利堅》,作者是一位美籍華人,教育學專業并且養育了兩個孩子,他剖析中西教育的異同時的理念和實例不乏精彩之處。
在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他參加了一次學校家長會,“老師叮囑了一句,不要怕他們犯錯誤,因為這是他們學習的機會。”芭蕾舞班的全體學生為家長們演出了全本《唐吉坷德》芭蕾舞劇,長達兩個小時,老師唯恐家長看到錯漏百出忍不住指出來,所以特意提醒。作者相信老師的“容錯”避免了打壓興趣,挫傷創意,窒息發展。
容錯,放縱初學時的過失,忽略細節上的錯誤,這正是我教子的秘笈之一。漢字的形、音和義的結合對于幼童來說有無窮的誘惑,他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要征服它們,要像大人那樣捧著書籍津津有味地閱讀。當孩子通過成人世界有意或無意之中的教導學會了一些字之后,會去猜測著讀懂遇到的其他文字,這個時候與他拾得了若干石子之后遇到了一枚新的石子,品評、鑒賞、玩耍和取舍沒有分別,都一樣充滿了新奇和快樂。
但是,此時你說他這里錯了,那里也錯了,于是他的勇氣銳減,樂趣全無,主動探索嘎然而止,等待的是你去教他“正確地”認識一個個的字,學習也就轉化為一個漫長的、伴隨失敗的同時也是低效率的過程。
我的兒子認識的前300個左右的字是我教給他的,時間是在他1歲10個月后的兩個月內,自此他就開始了讀書識字之旅。他看到大人有時間就找本書過來,說“講書吧,講書吧”,在大人讀書的過程中,他眼睛在書的文字上游動,默默地分辨那些自己先前不認識而這一次聽到的字。電視劇結束后的字幕會顯示出演員的名字,他正好補上知其音而不知其形的字。他還會翻看新華字典,用相鄰字的讀音來替代生字的讀音。自己讀書時,他會用猜測、推斷來彌補識字的不足。錯誤是經常地發生的,比如他會將“尸體”讀為“戶體”,將“牛骨”說成是“牛肚”,將“大腦會思考”讀為“大腦會思套”,而那些因為讀不懂而略過,以為讀懂其實誤讀之多更是可想而知的了
我們給他讀書的時候會讀出正確的音,但是基本上不糾正他的錯誤。我們不忍心看到他將書報上看到的故事、兒歌興致勃勃地說給我們聽的時候,反被糾正而帶來的失望情緒。當然,我們也超前地明白一個道理,大量聽讀是他消弭細節錯誤的利器,不用我們去教,他自然而然地就會用新的正確代替舊的錯誤,只要他樂此不疲就好。在積極主動接觸書報同時大量錯誤無人刻意糾正的過程中,我兒子用不到兩年時間認識了數千個漢字,突破了自由閱讀瓶頸。單位同事曾詢問是誰教他認識這么多的字呢,他回答說:“是我自學的”,自信與快樂溢于言表,我相信這將伴隨他的一生。
自己發現錯誤,自己糾正錯誤,其中的快樂難以言喻。例如你新到一個城市,相比由親友帶路游玩,自己按照地圖和旅游攻略去探索,你更能記住這個城市的道路、品格,那些走錯的路,問錯的人,預期外的景致都會被你津津樂道,也將被深刻記憶。隱忍住自己的“聰明”,不去指出別人的錯誤是挺難的,但既然不怕犯錯,勇于試錯,在錯誤中成長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動力,,我們為什么不給親愛的孩子這樣一個機會呢?
世間萬物皆有規律可言,依循規律就可以獲得最大的自由。在庖丁手下,刀在牛的骨縫之間游刃有余,沒有障礙。兒童教育也是如此,寬和,耐心,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和進取心,精準地把握住容錯與糾錯的度,你的孩子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就能夠享受快樂,遠離挫敗,潛能也就必然會釋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