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的數學能力是全宇宙第一,那是因為大量的題海戰術和各種奧數補習班。那北美的孩子把中國孩子用來補課的時間用在哪里了?答案是讀書和玩。曾經有位美國教育專家深入地研究了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的課外閱讀,得出結論:一個中國普通家庭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為孩子提供閱讀材料的經濟能力大體相當,但是美國孩子的閱讀量卻是中國孩子的6倍。
今天仕橋國際跟大家分享一個書單 0-3歲 黑白書系列 在 早教專家的眼里,越早給小 寶寶看刺激大腦發育的書,就越會激發他們的潛能。0-6個月的 嬰兒,黑白書就是最好的選擇。Tana Hoban的White and Black 是北美孩子們的最愛。 認知啟蒙書系列 這一套書是被孩子們翻爛了的認知書。唯一的缺點就是比較大,還有**紙板的,所以家長要幫著孩子翻看 Eric Carle 的兒童繪本系列 Eric Carle 是我最喜愛的兒童繪畫本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無論是孩子小的時候還是長大了,都是百讀不厭。而且每個年齡段,在他的書里都能發掘出新的亮點。比如,這本《壞脾氣的瓢蟲》,珊珊姐姐最開始是被書里的圖片吸引,后來又對故事情節感興趣。今年和弟弟再讀的時候,發現瓢蟲花了半個小時才從鯨魚的頭飛到他的尾巴,足可見瓢蟲的小和鯨魚的大,而且側面還教了孩子認鐘表。 3-5歲 《貝貝熊》 這一套書最開始時是一對老夫婦寫的,后來他們的孩子接班創作。我更喜歡老版本里面的故事和情節,但是不能否認新版里增加了很多緊跟時代的元素,比如打游戲問題、網癮等問題。推薦大家買國內的中文譯本,后面最后兩頁有英文原版的。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在 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情,都是孩子們成長時候會涉及到的。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面鏡子,我時常感嘆不能像熊媽媽那樣溫柔。這是一套親子時間的最佳讀物。 注:這套書也有對應的動畫片,不失為孩子學習英語的好工具。 《你的水桶有多滿》 這本書是教育孩子的一本優秀教材。我認為這也是一本給二胎家庭的優秀讀物。書里講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隱形的水桶,水桶滿的時候我們就心情愉快。如果壞事情發生在我們頭上,水桶里的水就會少,我們就會感覺難過。如果對別人做了不好的事情,不光自己的水桶里的水會少,對方的水也會少。珊珊姐姐讀了這個故事后,會很準確的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有一次回國我帶她去后海玩,一天下來,問她玩的如何,她告訴我出門的時候水桶是滿的,回來的時候,水桶都空了,后海一點都不好玩,尤其是看見我吃爆肚張!她和弟弟鬧別扭的時候,我們也會提醒她,注意一下大家的水桶里面是不是還有水。 《永遠愛你》 我覺得這本書對大人的感動要遠遠超過幾歲的小孩子,不過沒關系,孩子終會長大的,他們也終會有做父母的一天。那時當他們再讀這本書給自己的孩子聽時,他們對母愛、父愛的本質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和理解的。所以這是一個播種愛的種子的書。 學前兒童及低年級小朋友 Mo Willems系列 孩子剛開始認字的時候,就要激發他的興趣。這套書能夠笑到讓你噴飯,但也簡單到孩子能夠自主閱讀。里面的配字都很大,適合孩子閱讀。 《神奇書屋》&《神奇校車》 上面的兩個系列都是老師在學校里讓學生讀的書。都是瞬間穿越到某一個歷史時期或是地方的書。左邊的Magic Tree House 《神奇書屋》系列,有夾帶些文學作品的味道,作者的筆法細膩,讀起來很上口。右邊的這個Magic School Bus 《神奇校車》注重的是事實,科學性強。我個人比較喜歡《神奇書屋》,作者寫的文筆非常好。 北美孩子們喜歡的。作者叫做Dav Pilkey,這位作者患有多動癥和閱讀障礙。他上小學的時候經常被老師拉出來一個桌子,在走廊里學習。他那個時候開始涂鴉,老師還曾經恥笑過他。Dav的書里尊重小讀者的天性,故事生動,引人入勝而且非常搞笑。 《夏洛特的網》 這個故事感人淚下,而且作者的文筆真是好的沒話說。這本書被譽為兒童文學的經典名著。 小學高年級讀物 《綠野仙蹤》 這是一個有關于勇氣、善良和歷險的故事。配合著電影一起看會更好。 納尼亞傳奇系列 這套書是英美兒童奇幻文學登峰造極的經典著作。但是我個人覺得,這本書里面帶有一些宗教色彩,用很多比喻和暗喻的方法給讀者講圣經的故事,宣揚宗教的偉大和基督徒的虔誠。這個適合10幾歲左右的讀者。也有一部電影和這本書對應。 馴龍記系列 整套系列非常貼近兒童生活和心理狀態,有冒險有雞湯。非常適合大腦皮層再度發育,荷爾蒙開始上升的青少年讀者。 漫畫繪圖本 Raina Telgemeier 的漫畫繪圖本最近是大熱。喜歡書里面細膩的描寫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朋友之間的擠兌拆臺還有親情、友情的故事。 小屁孩日記 作者完全掌控書中主人公那個年齡段的心態,傳神的描畫出一個男孩的青春期。里面有天真,有叛逆;有無奈,有可笑。每次弄巧成拙后又“大難不死”。作者通過以日記的形式來刻畫主人公的復雜心理,搞笑不斷。和他配套的電影也是笑料不斷。 如果國內的讀者能夠把上面的書都讀懂,那么你的英語水平已經很生活化、口語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