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友好兒童牙科日常工作中,經(jīng)常進到來就診的孩子嬰幼兒,尤其是1-3歲的寶寶,還沒等乳牙長齊,已長出的牙就變黑了,這種現(xiàn)象大都是因“奶瓶性齲齒”所致。什么原因導致了“奶瓶齲”?遇到該奶瓶齲怎么辦才好?媽媽該如何幫助寶寶有效預防“奶瓶齲”呢?
奶瓶齲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種由嬰兒睡眠時不斷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齲齒,醫(yī)學上稱為奶瓶齲,表現(xiàn)為上頜乳切牙(即門牙)的唇側面,及鄰面的大面積齲壞,牙齒患齲病后不能自愈(即不能再長好)。由于乳牙的鈣化程度低,因此患齲后病情進展迅速,破壞面積廣,并且治療效果差。因此積極預防是非常重要的。奶瓶齲齒有哪些危害? 與恒牙相比,乳牙中的有機物多于無機物,因為更容易受到酸的腐蝕。而患了奶瓶性齲齒,寶寶不僅會牙疼,嚴重時還可發(fā)生牙髓炎、牙周膿腫等并發(fā)癥,危害全身健康。 預防奶瓶齲齒要注意以下幾點 正確的使用奶瓶喂養(yǎng)控制喂奶時間:剛萌出的牙對齲病非常敏感,為了從出生起就保護好孩子的牙齒,正確使用奶瓶喂養(yǎng)的方法,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結束,并立即換上裝開水的奶瓶,以開水沖洗寶寶的口腔。 幼兒體質:隨著幼兒生長需要,調整飲食成分,逐漸添加輔食, 從6個月起添加米湯、菜泥、蛋黃等輔助食物,減少含糖食物,補充機體營養(yǎng),增強幼兒體質。 注意嬰幼兒口腔衛(wèi)生:對奶瓶齲患兒, 家長需定時用沾溫開水的濕紗布擦洗牙面3次/天, 在寶寶可接受的條件下訓練刷牙, 不一定非用牙膏, 可用涼白開水以防誤食, 使其從小養(yǎng)成好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 哪些不良習慣容易誘發(fā)奶瓶齲齒呢? 習慣讓寶寶含著奶瓶入睡:很多父母缺乏口腔衛(wèi)生的常識,也不知道邊吸奶邊睡會造成大問題;也有的父母,雖有模糊的概念知道這樣吃吃睡睡不太好,可是寶寶早已養(yǎng)成“要吃才睡”的習慣,為了圖個安靜、減少吵鬧,就讓寶寶繼續(xù)邊吃邊睡等等。 乳牙護理無關緊要:許多媽媽都忽視了乳牙的重要性,她們認為乳牙反正都會全部脫落并被恒牙代替,所以無需加以特別關注,只要小心護理恒牙就可以了。也有的媽媽雖然知道應該對寶寶乳牙進行護理,護理知識有限,以為在給寶寶喂奶后或寶寶飯后喝些白開水就足夠了。 寶寶說牙疼才就醫(yī):雖然有的媽媽早早就發(fā)現(xiàn)了寶寶的牙齒在逐漸變黃,但卻認為“乳牙齲壞不需治療”、“牙痛才就醫(yī)”,只要寶寶不哭不鬧,就不愿意主動帶寶寶去看牙醫(yī)。 很多家長認為牙齒齲壞是遺傳造成的:父母患有齲齒,寶寶也會滿口蛀牙,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司空見慣,不少人甚至認為蛀牙是會遺傳的。 牙科專家建議粑粑麻麻:避免寶寶遇上奶瓶齲就要在寶寶長牙之后就要給寶寶清洗牙齒,每3-6個月定期拜訪牙醫(yī),爸爸媽媽給寶寶做個愛牙護牙的好榜樣,1-2歲的寶寶是最愛學樣子,模仿家人,寶寶的很多習慣都是跟著父母學成的,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面前刷牙、使用牙線、讓寶寶看到,言語之中也多說一些牙齒干凈漂亮之類鼓勵的話,讓孩子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收到影響,此外也要讓寶寶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營養(yǎng),少吃零食含糖果汁,不喝碳酸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