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區別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福祉,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工具,是人類社會前進發展的動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特別是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口才能力更成為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重要基礎。馬丁路德金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幾乎成為了黑人民權運動的綱領,成為全世界民權運動的一面旗幟;每一屆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都會在全國性的廣播網中進行面對面的辯論,在你來我往的舌戰中,陳述自己的競選綱領、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我們不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總統,但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征服別人的語言和性格魅力。各種實驗和相關調查都表明,兒童時期是孩子語言能力的開發,特別是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培養的最好階段。擁有了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和隨著這些有聲語言表達而帶給孩子的樂觀、開朗、自信,再加上隨著孩子的年齡、閱歷增長而帶來的知識、思維方式的多元化,您的孩子必將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身心均衡發展、富有個人魅力、樂于與人相處、易于被人接受的“公眾人物”!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從他們咿呀學語到喊出第一聲“媽媽”;從他們慢慢吞吞地用疊詞表達自己的思想,到學會用語言的邏輯進行思辨;從他們中規中矩地朗讀課文,到聲情并茂地表達內心的情感——每邁進小小的一步都將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生理、心理上的重要基礎。今天的教育已經從單純注重IQ,即智商的開發發展到對IQ和EQ(情商)并重的路徑上來了。智商高只是像汽車有一部好的發動機,而發動機的能力最終還是要靠四個輪子來體現出來。這四個輪子就是孩子的EQ,沒有在困難面前穩定的情緒、工作生活中開朗的性格、待人接物時大方得體的談吐、展現自我、彰顯個性時自信的心理底蘊,智商再高也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良好的語言素養,特別是對構詞方法、語法結構、詞義細節、搭配關系的清晰認識,對于孩子進行細致縝密的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說出來的話是否能準確、明了,他們造的句子是否能通順、流暢,他們表達方式是否生動、靈活都有賴于思維能力發育期中所處的語言環境和科學的語言能力開發。這個道理可以從方言、方音的形成過程中明顯地看到。孩子從小生活在方言區,習得了各種方音和方言詞匯,他們來到其他語言系統中時就會很難擺脫原先的詞匯系統和發音系統。在糾正方音的過程中,他們通過聽音,自行把握舌位、唇形、調值的能力就相對較差。而我們看到,今天,生活在大通訊時代的孩子,由于受到電子傳媒中普通話語言系統和生活環境中的方言系統的雙重影響,他們對于新的語言系統的適應能力就強得多,甚至在很多地方,特別是較大的中心城市,還出現了地方普通話這種新的方言樣式。前不久一項專門針對不同語言環境中少年兒童的外語學習能力的調查顯示了這樣的結果:孩子的語言環境經歷越豐富,他們對外語發音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認知就越敏感,從而,外語發音也越標準或越容易糾正。筆者所在的語言教育機構中也有相似的現象,那些來自方言區的學生中,參加社會活動越多,越是文藝骨干的孩子,普通話障礙越小,同時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也更加突出一些。
豐富的漢語方言背景對另一種語言的語法系統的感性認識并沒有太大幫助。我們現在主要重視的內容是以漢語普通話為基礎的兒童語言藝術教學,所以所涉及的語法內容也基本限于漢語語法規律。
以上介紹了語言在兒童智力開發和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些作用,而語言除了作為符號系統表達理性的思維內容之外,還承擔著豐富的情感表達作用。也就是包括詞匯、句式、思維方法、重音、停頓、語氣、節奏等等在內的口才能力的力量!這些能力在全社會素質修養不斷提高、人格個性全面發展、更加重視心理健康和激烈的社會競爭等現實情況中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前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全面的智力發展?!鄙钤诂F代社會中的孩子將面臨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們更加激烈的競爭、更大的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同時也面對著更加開放的思想環境。這就意味著我們的下一代在待人接物、情感表達等等各方面均面臨著全新機遇和挑戰。他們與更多、更強的競爭者站在一起,他們面對更挑剔、但也更開放的選拔,他們比我們這一代人更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們應該更有自信用精確的詞匯和變幻的語勢彰顯自己的個性。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從咿咿呀呀中發展而來的。于是,我們的話題又回到了以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口才能力為手段,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今天孩子們正在經歷的語文教學當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弊端,特別是來自教育理念和教學任務方面的壓力使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能全面、均衡地含概“語”和“文”兩個重要的領域。因為,“文”可以拿來出試卷,可以用比較客觀的標準進行評判,所以我們的語文教育便不自覺地倒向了這種“面向應試”的路線,從而忽視了“語”——特別是有聲語言這一部分能力的培養。所幸的是,我們的教育管理和規劃機構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加強了語文課上的朗讀訓練,還在大力推廣對孩子的朗誦、表演、甚至是曲藝說唱藝術方面的興趣培養。因為“語”和“文”是相輔相成的,在排演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反復接觸到語法規范、用詞準確、行文優美、飽含感情的文字作品。孩子們自己也會感到,默讀幾遍不如朗誦一遍。因為默讀的時候,信息只通過眼睛這一條渠道對大腦形成刺激;而朗讀時,除了眼睛對文字的識別以外,聲音在人的骨骼和外界空氣中的內傳導和外傳導將同時從不同渠道增強信息刺激,在大腦視覺區——枕葉、聽覺區——顳葉、語言區——頂葉和統覺區——額葉的共同作用下,產生信息的綜合,不僅強化了孩子的感官統攝能力,也使這些優質的語言素材深刻的留在孩子的腦海當中。通過這些優質的語料的積累,孩子把握稿件中的語法重音、結合背景全面認知稿件的層次、重點、基調的能力將得到逐漸強化,對感情的體驗和外化的心理素養也在“潤物無聲”中得到提高。這些都是本書的重要訓練培養內容。同時,結合眼神、表情、手勢、體態等副語言的運用,孩子不僅將自己親身體會到暢游語言大海的樂趣,更將掌握準確的從文到聲的轉換通路,以個性化的方式將文字稿件進行二度創作,外化為有孩子自身個性特點的有聲語言表達。這樣您的孩子將擁有比其他孩子更強的在眾人面前的語言表現力、情緒感染力和人格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