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冊時間
- 2012-3-27
- 閱讀權限
- 31
- 積分
- 5764
- 精華
- 2
      
- 寶寶生日
- null
|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進了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然而,最近上海一項關于小學生的調研卻讓所有家長大吃一驚:結果顯示沒上過輔導班的學生學習后勁更足。家長費錢費力送孩子去上輔導班,是在白忙活嗎?應該怎樣理性的幫孩子選擇課外輔導班呢?
-
不上輔導班的孩子后勁更足?
究竟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呢?相信很多家長在糾結一番之后,都選擇了“報”,甚至有的是越多越好,可是上海市市教委發布的第三期“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情況”專項調研結果卻讓很多家長大跌眼鏡,為啥呀?因為調研結果顯示沒有上過輔導班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素養多個維度上的表現要好于上過輔導班的學生。
上沒上過輔導班的孩子究竟差別在哪呢?數據顯示,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動性、專注和堅持、身體健康、情緒和睡眠適應性上低于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而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僅僅在知識適應性上(如拼音、識字、寫字、數學學習和英語學習)低于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博士夏雪梅認為,長期來看,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學習品質才是其可持續學習的重要基礎,而非一時的知識儲備。
而這一點目前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認可。調查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家長反對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之前上學科輔導班,超過四成的家長反對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之前上學科輔導班,而支持上小學前參加輔導班的家長不到一成。42.2%的家長支持讓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之前盡情玩耍,反對的只有12.9%。
-
“零起點”為何依然能領跑校園?
家長之所以把孩子送進一個又一個學前輔導班,最根本的是希望孩子能提前打下基礎,入學后的學習生活能夠不太吃力。而此次調查,家長們卻得到了適得其反的結果,我們不禁好奇,為何不上輔導班的孩子們反而能更有學習的后勁呢?
1、“零起點”更利于尊重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愛玩的天性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丁利民說,學前“搶跑”的孩子并不比“零起點”的孩子有優勢。在教育過程中她遇到過很多“搶跑”的孩子卻產生了各種學習問題。
例如“放空型”孩子就是在之前的“搶跑”學習過程中,因為感覺太難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以至于人在心不在,上小學后也習慣于在課堂上“放空”,最后成績肯定是一塌糊涂。
還有個上學前能認3000個字的孩子,雖然上學前已經超過了整個小學階段2500個字的識字量,但到了高年級,他的綜合能力和成績卻不比其他同學有優勢。
2、“零起點”更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能力
有教育專家,要想讓孩子能在學習上保持專注,一是通過學習本身的吸引力所產生的推動力;二是靠他控,如家長的催促或監督。
不上輔導班的孩子反而能夠較早培養起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即使在知識儲備上是“零起點”,但是在學習能力上卻更有優勢,為之后長期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正如一些小學老師所認為,上過學前班和直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孩子相比,在剛入學時可能有一點差異,但兩個月后這種差異就沒有了。而一些上過學前班的孩子正式上課時反而不專心,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改起來比較難。所以,家長們沒必要在意學前班里學的那點“知識”。
3、“零起點”更貼合“育人”本質
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讓兒童滿懷對世界的好奇,輕松快樂地出發,比用輔導班填滿他們的生活和童年更重要?!傲闫瘘c”教學,正是從倡導“智育中心”轉向關注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也是對教育本真的回歸。
與其讓孩子們在“起跑線”處累得氣喘吁吁,不如放慢腳步,給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畢竟用起跑的早晚來裁定人生輸贏的確無道理可言。
4、“零起點”更有利于人的持續發展
即使沒有輔導班,也并不意味著孩子的學前就是一片空白。堅持在知識領域“零起點”的同時,鼓勵孩子在童年生活、學習過程、社會經歷等方面有更多的積累,形成較高的“經驗起點”“經歷起點”“心理起點”,反而更有利于人的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提出“零起點”并不是一種消極的禁止,而是引導我們以一種更宏大的視野、更寬廣的胸懷去辦好每一所小學、教好每一個學生。
-
對于孩子該不該上補習班,什么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補習班也是如此,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孩子適合上補習班嗎?他有沒有興趣上?他有沒有必要上補習班?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補課也得分年齡。有專家說,一年級到三年級就補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學習負擔過重,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和休息時間,也沒有機會和朋友一起玩耍。這樣對身心健康不利,甚至容易讓孩子厭倦學習,影響今后的發展。
其次,家長要和孩子共同判斷補習班老師的好壞,補習班的實力和師資、適合的學習模式、辦學經驗和口碑。
第三,補課要注意揚長補短。揚長,在孩子有天賦,樂此不疲的興趣方向,跟隨良師鉆研下去,爭取培養為孩子突出的特長;補短,在孩子學業爬坡上坎遇到暫時性困難時,通過階段性輔導幫助孩子渡過難關。扶上馬送一程,步入正軌就把輔導的外力及時停下來。
最后,報不報補習班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
其實,孩子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他們學習習慣上的差距。補課,不如補“習慣”。那么,要補哪些習慣呢?
1、補閱讀的習慣
在平時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無論是對孩子的智力還是心靈成長都有百利而無一害。
2、補聽課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當老師講到每一步時,學生甚至能思考到下一步,學習效果就會更好。如果學生感覺不喜歡這個老師的課,怎么思考呢?學生要努力去適應老師,并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不然學生只能越來越差。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能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3、補做作業的習慣
首先是端正態度。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所以要重視做作業,“拖、抄、代”的做法要不得。
其次是細心審題。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再次是練后反思的習慣。反思是解題之后的重要環節。如:為什么想到這種方法?有無其他方法?哪種方法更好?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最后是收集錯題的習慣。平時要把有什么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纯矗磿?、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考試時復習錯題效果也很好。
4、補學習方法
敢于提問是最基本的。要敢于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
其次是復習歸納的習慣。復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復習是有規律的,復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復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不間斷地復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總結、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5、補自信
補信心一要靠家長多鼓勵,多溝通,二要靠學生自我暗示,每天告訴自己“我能行!”三是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
當孩子成績考不好時,家長們得看看是孩子真的知識沒掌握嗎?還是一些平時積累的壞習慣拖了后腿?如果是后者,補課又能補到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