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冊時間
- 2014-11-3
- 閱讀權限
- 31
- 積分
- 1096
- 精華
- 0
 
- 寶寶生日
- 2009-10-20
|
延伸研究1:年齡的影響:5歲是分界。
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這一結論與最新的神經發育研究的結果相吻合。
延伸研究2:誰是控制者:主動延遲和被動延遲差異很大。
1976年,米勒和蕾切爾(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組發表論文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那么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那么他的延遲時間會大幅縮短。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此的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先天的本能情緒之一),進而**了自控能力。
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于2012年發表了他們的成果:他們把實驗改為兩步,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即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更好的蠟筆”的承諾;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這個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雖然這一研究結果并不出人意料,因為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吻合,但是卻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思考:在孩子早年的模糊認識中,對他人的態度要么趨于“信任”,要么趨于“不信任”,那么我們希望他抱有怎樣的世界觀?什么樣的生活經歷,可以幫孩子形成“信任”?顯然,刻意的訓練只會破壞孩子對世界的信任。 來自[媽媽網Android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