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牙齒清潔、無齲洞、無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作為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并將齲病(即俗稱的齲齒、蟲牙、壞牙)列為癌癥、心腦血管疾病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疾病,那么壞牙有什么樣的危害呢?牙科專家說,爸爸媽媽跟寶寶的護牙方式其實根本是不同 1、影響口腔功能 口腔衛生習慣差,會導致異常繁殖的致病微生物(如幽門螺桿菌)等大量進入消化道,引起胃潰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發生或反復發作。因齲病或牙周病造成牙齒缺失后,由于咀嚼功能下降,也會直接引起消化不良。 2、壞牙容易引發牙周病 研究發現,牙周病可引起細菌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從而激活免疫細胞,而這些免疫細胞能產生細胞因子,對全身健康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3、引起全身性疾病 壞牙作為一個病源微生物感染的病灶,還可引起全身性疾病,包括感染性關節炎,心內膜炎以及腎炎等。
研究顯示,壞牙不僅會造成兒童營養不良,嚴重的還會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幼兒期: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早晚刷牙,每3-6個月帶孩子到正規的口腔科進行定期的口腔檢查和定期的氟保護,對乳磨牙、六齡齒、恒磨牙進行窩溝封閉,就是在它的表面窩溝點隙涂一層樹脂材料,使殘渣和菌斑不易堆積,以減少它的齲壞發病幾率。
青春期:青春期恒牙發育尚不完全,且易發青春期牙齦炎。此時需養成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習慣,學習使用牙線等清潔產品。定期的口腔檢查有利于篩查疾病,早期治療。
中青年人:牙周病是我國成年人牙齒缺失的首要原因。除了日常口腔健康維護外,定期洗牙(半年到一年)是保持口腔衛生、預防牙周病的有效辦法。有牙周病的人應及時就診,使癥狀得到有效控制。
懷孕前:建議在備孕前,做一次全面的口腔檢查和保健,包括及時治療有病變的牙齒;做一次全口潔牙,以去除牙石、牙菌斑及色素等;治療牙周疾病;拔除不能保留的牙齒等。 老人:為防止“老掉牙”,老年人應當及時修復缺失的牙齒,要更加注重日常的口腔衛生保健、定期的牙周病和齲病的檢查和治療。
牙科專家溫馨提示:一旦發生壞牙或其他牙齒疾病,要及時到正規的口腔科就診,盡早的治療或拔除,以免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